自在去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多國開始采取封城策略來降低活動頻率、減少病毒傳播的可能性。封城帶來的是人類活動大幅度的減少。曾經熱鬧非凡的海灘、公園等一些著名旅游勝地,都變得空空如也。
而在人類忙于應對疫情,核酸檢測、制造口罩、研發疫苗的狀態下。動物們則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來自《洛杉磯時報》的一篇報道稱,在美國約塞米蒂公園,山貓、北美草原狼、松鼠都自由自在地在無人的度假屋、空蕩蕩的大道上徘徊。
這個公園2019年年接待了31萬名游客。但在疫情下,公園從2020年3月開始封閉。園內管理人表示現在的空氣不再像以往那樣夾雜著汽車尾氣的味道,變成了純粹的大自然氣息。
而在歐洲,據歐洲衛星的測量結果顯示,在疫情封城的狀態下,歐洲部分大城市的空氣污染指數出現大幅下降。馬德里2020年3月13日至4月13日期間的二氧化碳濃度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8%,米蘭為47%,羅馬為49%,巴黎高達54%。
二氧化碳是大氣污染的主要物質之一。汽車尾氣排放的減少、金屬鑄造業等工業部門的停產都大大減少了污染物的數量。與此同時,中國和印度這兩個超級人口大國也因為人類活動的減少而令空氣污染大幅度降低,甚至印度媒體還報道說恒河這條承載著生活廢水、工業廢水、河葬等用途的“神河”也變得干凈了。
數據顯示,人類活動的有些影響是確定的,比如由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溫室效應。自工業化以來,二氧化碳濃度與氣溫顯著升高有著密切關系。
2020年,全球能源行業碳排放量可能下降創紀錄的25億噸,碳排放量有望降至近10年來的低水平。根據《碳簡報》的分析,中國封城和減少經濟活動,在4個星期導致碳排放減少25%。
2020年3-4月,全球范圍有數億人的出行和工作受到明顯影響,這使得2020年人類社會的碳排放量可能比2019年的約386億噸下降超過5%--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首次下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同比下降多的一次。
疫情期間人類活動的減少給地球環境帶來的為顯著的變化,體現以下3個方面:
一、地表振動減少
疫情爆發后,人類活動的減少導致地表振動也隨之而減少。世界各地的地震學家都觀察到了類似的現象。其中就包括在布魯塞爾工作的托馬斯·萊科克,他是比利時皇家天文臺的一名地震學家。
地震監測站通常都建在遠離大城市的地方,但布魯塞爾站是在100多年前建設的,后來城市擴建,它自然而然地就被包裹著城里了。萊科克查看了比利時進入全國性封鎖狀態前一天的地震波數據,并對比第二天早晨的數據,發現活動的降低情況簡直是立竿見影。封鎖期間,白天的布魯塞爾就像圣誕節期間一樣安靜。
人們發現,隔離措施似乎讓信號更容易被接收到。地震學家們表示,通常情況下,我們基本上檢測不到來自地球另一端的5.5級地震,因為環境實在是太嘈雜了。但是隨著隔離城市的實施,噪音的減少,現在儀器在白天也能捕獲到很不錯的信號。
二、大氣污染減少
正當許多或城市處在封鎖狀態下時,地球觀測衛星檢測到常見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碳的濃度顯著降低了。而私家車、卡車、公交車以及發電廠的廢氣排放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
在中國和歐洲觀察到的污染物降低與地面實行的嚴格社交隔離措施相吻合。
三、城市聲環境的變化
由于絕大多數人都待在家里,公共運輸企業也隨之削減服務,導致城市中私家車、公交、鐵路等產生的噪音顯著下降。
波士頓大學附近有一個繁忙的十字路口--肯莫爾廣場。在疫情爆發前,這里的聲環境水平在高峰段能達到90分貝,而現在只有68分貝。
四、海洋也變得更安靜了
疫情使得海洋也發生了變化。康奈爾大學研究聲環境的海洋生態學家米歇爾·福爾內說,“只不過是游輪停駛,全球海洋噪音就幾乎立刻減少了”。福爾內表示,“我們正經歷一場海洋噪音暫停現象,這大約是過去幾十年都沒有過的”。
來自船只和其他海上交通工具的外部噪音會增加海洋生物的壓力激素水平,進而影響它們的繁殖成功率。而研究表明,就在喧鬧的水域平靜下來的短短幾天里,海洋中露脊鯨的壓力激素水平就降低了。
正如福爾內所形容的,“當我們屏住呼吸時,大自然終于舒了一口氣”。
總起來看,新冠疫情期間,有些地方的生態系統有少許恢復,并以“離去已久的動物回到郊區/城鎮”的形式被人們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但其總體可以忽略。人類社會仍然在運轉,仍在繼續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質和溫室氣體,比2019年減少點比例并不值得樂觀。
負責全球碳計劃的羅布·杰克遜表示,全球能源行業碳排放量可能同比下降5%以上。這將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下降。但是,正如斯坦福大學教授杰克遜所言,不要將那樣排放急劇下降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勝利。
國際能源署署長法蒂赫·比羅爾警告,這種下降是因為經濟崩潰,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生計。而非因應對氣候變化的正確決策。隨著各國相繼出臺疫情控制措施和經濟刺激政策,碳排放隨時可能出現反彈并逐漸接近往年同期水平。
2020年4月,歐美接連展開大規模封鎖期間,排放量隨即驟減17%。然而到了6月,隨著許多城市解除封鎖,各地溫室氣體排放量也立刻反彈,與2019年同期相比,只剩下5%的差距。
在封鎖措施的高峰期,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下降了17%。然而,一項項新發表的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仍在繼續創下歷史新高。這是因為,想遏制氣候變化,你需要使用包括碳捕集在內的手段將凈排放量壓到零。
一般認為,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低于百萬分之350(350ppm)的水平,可以讓地球在近未來保持在人類宜居的氣候條件--這是因為我們是冰河期崛起的年輕物種,不適應灼熱的氣候。
2020年9月,聯合國、全球碳項目、英國氣象局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科學家編制的題為《United Science 2020》的報告顯示,2020年下半年的幾個月里世界各地的監測站觀測到多項新紀錄:
2020年7月,在夏威夷莫納羅亞測得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為414.38ppm,高于209年7月的411.74ppm;同月,在澳大利亞格里姆角測得二氧化碳濃度410.04ppm,高于2019年7月的407.83ppm。
2020年9月,北極野火、美國西部野火、亞馬遜雨林野火還在繼續燃燒。非洲大暴雨。熱帶海洋表面溫度異常高。從加利福利亞到西伯利亞,到處是創紀錄的高溫。一批科學家稱這就是他們在10年前發出的警告,但10年前他們明明說的是2050年。
過去10年間,人類沒有完全達成聯合國在2010年愛知生物多樣性計劃中提出的遏制全球生態破壞的20項目標中的任何一項。無論是治理污染還是保護珊瑚礁,形勢都非常糟糕。自然棲息地面積在繼續減少,大量物種瀕臨滅絕。
相比于每年龐大的碳排放量,在2020年減少的部分是微不足道的,污染是長期過程,不會因為某一年的減排而有所改變。
從2020年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量每年必須下降7.6%,才能將升溫限制在《巴黎協定》的理想目標1.5℃內。然而,即便是在受疫情打擊的情況下,全球的碳排放量也只減少了4%,減少7.6%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短期內的減少不能改變長期趨勢,目前的生態環境依然在惡化之中。
西伯利亞、亞馬遜、北美和東非高原上的大火肆虐不斷,導致2020年的碳排放量比2019年至少會提升45%。
總之,人類必須將控制碳排放量,改變全球氣候變暖趨勢作為一項長期任務,短期內是無法改變這一發展趨勢的。
注:此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本文疫情下人類活動的減少,給地球環境帶來哪些變化?:http://www.fsrcgrw.com/news_detail-59.html由保定素輝北京救護車租賃公司整理發布,歡迎瀏覽閱讀。
免責聲明:我公司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本網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及時聯系本站管理人員,我們會盡快處理。